9月24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我校获17项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其中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应急办公室主任刘玉龙团队申报的《我国核应急管理政策优化及快速响应机制研究》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2020年疫情期间,在国家核应急办、中核集团、中国宝原及中核医疗的指导下,苏大附二院刘玉龙主任与苏大公卫学院曹毅教授共同探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国际比较和核心能力建设》。同年,结合自己的思考,刘玉龙在全国核应急管理干部培训班上做《新冠疫情防控给核应急医学救援工作带来的启示》的交流报告;执笔中核医疗产业管理有限公司承担的2020年发改委联合研究课题《我国核应急医学管理体系的国际化比较和核心能力建设》;主编《核应急医学管理体系和核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专刊》;撰写的论文《国家级核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思考》在2020年第一届核应急管理国际论坛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
在苏州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的支持和努力下,项目从核应急准备及核应急响应作为切入点,围绕核应急前、中、后期不同阶段的价值目标,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实证研究与我国核应急发展与管理现状,优化与完善我国核应急管理的顶层设计、快速响应机制与灾后恢复工作等,构建起具有“全要素”、“全环节”、“平战结合”、“一体化”特点,更加科学、规范、系统的核应急管理体系。
项目组肩负“强核报国、造福人类”的使命,基于公共管理学、应急管理学、应用社会学等拓宽理论渗透角度与视域,以人力资本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形成核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国际化的高效有序运行的相关理论体系,为理论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旨在通过对国内外核应急管理体系、核应急管理政策以及响应机制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系统研究,总结核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基于我国核事业发展现状,提炼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常态化政策与实践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合应对、多学科通力合作长效机制,加快核应急医学救援保障体系和发展核技术医学应用产业的进程,提升我国核应急管理和快速响应能力,“核”力助推中核集团“三位一体”目标的实现,以保障总体国家安全,实现“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据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86年设立,与同年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样,是我国在科学研究领域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面向全国,主要资助学术分量厚重、创新性强、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研究成果。一般项目主要资助学术价值较高、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每项资助金额为20至25万元。
【相关链接】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技术支持分中心、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分队及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培训基地,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事故应急准备和响应能力建设中心,是江苏省核和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也是省部共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中心。2021年7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发函将医院增设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第四临床部”,标志着苏大附二院正式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救治体系之中,也标志着医院核应急医学救援救治的能力和水平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医院发挥放射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优势,以核应急救治与临床医技科室协同发展的理念,拥有积极兼容的核与辐射损伤救治团队,成功开展核与辐射事故的现场救援和院内救治,尤其是救治2014年南京铱-192源丢失事故伤员及其他数十例核辐射损伤病人,取得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多个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核应急医学救治合作机制,还与IAEA、WHO、美国ORNL、法国IRSN、日本NIRS及广岛大学等多个组织和学术机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核与辐射损伤救治能力与水平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