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胸外科马春平团队,在麻醉科的配合下,成功实施张家港市首例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肺小结节定位标记术,实现肺部病灶精准定位。该诊疗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医院肺部诊疗中心诊治水平再迈新台阶。
患者许女士两肺多发磨玻璃结节,左肺有4枚较大的磨玻璃结节,分别位于左上肺固有段、左下肺背段以及左下肺后基底段。传统定位方式是CT引导下肺穿刺定位,即术前通过CT扫描,确认结节在体表的投影位置,再将定位针经皮肤穿刺置入结节内或结节附近。而许女士左下肺后基底段的一枚结节距离胸膜面较远,且周围有较多血管,若是采用传统CT穿刺定位容易发生气胸及出血的风险。
面对诊治中的难点,医院胸外科团队展开多次讨论,最终决定采用电磁导航引导支气管镜肺结节定位术。术前将患者胸部CT图像进行3维重建,并在支气管树的3D模型中进行虚拟导航,提前制订最佳精准的手术操作路线。
最终,胸外科马春平团队通过电磁导航实时引导,克服患者肺部病灶小,气道变异等困难,在盘根错节的“支气管树”中,按照既定路线可视化的将支气管镜通过结节中央的小气道,准确定位了结节,精准切除病灶。操作用时短,患者术后无不良症状,目前恢复中。
肺癌是我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及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生命健康,但仅有16%的病人是早期确诊。随着胸部CT检查普及,越来越多肺部小结节被检出,部分早癌患者的CT表现为肺小结节,亟待早确诊早治疗。
据悉,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能引导手术医生轻松穿越肺实质,使肺的检查范围扩大至整个肺部,并且集诊断、定位、治疗等多功能于一身,具有实时精准、无辐射、全肺到达等优点,这些进步将推动肺癌的微创诊疗。医院后续将逐步开展电磁导航定位下的肺结节活检以及消融治疗,或将替代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